荔北戰役紀念園
荔北戰役紀念園,位于大荔縣許莊鎮西大壕村。1948年10月5日,在彭德懷的指揮下,西北野戰軍的5個縱隊全線發起攻勢,與國民黨軍展開激戰。戰役持續到17日,雙方共投入兵力13萬余人,主戰場在大荔縣城北及相鄰的澄城縣、合陽縣、蒲城縣的部分區域。在西北野戰軍的進攻下,共殲滅國民黨軍2.5萬多人。這次戰役使國民黨胡宗南的4個軍基本喪失了作戰能力,有效遏制了其抽兵東顧的企圖,有力配合了中原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的作戰。
戰役結束后,當地人民群眾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將西北野戰軍犧牲的戰士擇地掩埋。1953年,西大壕村人民群眾自發在村北建起了荔北烈士公墓。2005年,大荔縣在原有公墓的基礎上莊嚴修建了荔北戰役烈士紀念園,2014年又對紀念園進行了擴建和修繕。目前,紀念園占地41.48畝,園內有烈士紀念碑、紀念廣場、紀念展室等,同時安葬著大荔縣不同時期的烈士近千名。
荔北戰役紀念園,1983年12月被大荔縣人民政府公布為大荔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9月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12月被陜西省文物局公布列入陜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荔北戰役紀念園對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研究西北野戰軍歷史等都提供了重要的人物及實物資料。
大荔河防碉堡群
大荔河防碉堡群位于大荔縣東部黃河西岸崖畔邊緣,南起朝邑鎮紫陽村,北至安仁鎮安昌村。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后,國共兩黨及其武裝力量形成統一戰線,共同抵抗日寇。由于敵我力量懸殊,日寇逐漸占領了黃河東岸的山西、河南等地區。為防止日寇西渡黃河,國民黨政府在陜西沿黃河西岸一線部署防御兵力,并筑置軍事工事,有力打擊和震懾了日寇西渡黃河進犯的企圖。
大荔河防碉堡群,始建于抗日戰爭時期。碉堡均建在黃河西岸二級臺塬地上,南臨洛河500米,東距黃河12千米,臺塬面開闊平坦,整個地形北高南低,溝崖陡峭,易守難攻。每座碉堡相距約1.5-2千米,經緯度大致相同,形狀、用料、大小亦相同,科學嚴密。大荔河防碉堡群在抗戰勝利后都不同程度遭到自然破壞,現殘存11處,高2.3-1.5米,厚度同為0.5米,平面呈八邊形,鋼筋混凝土筑置。
大荔河防碉堡群,2018年7月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12月被陜西省文物局公布列入陜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大荔河防碉堡群對研究陜西抗戰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碉堡群的發現,填補了大荔縣文物點在抗戰方面上的空白,豐富了抗戰歷史文化遺存。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